三、雄鹰蜕变图翱翔
世界永恒,人心驿动。
只有驿动的心,才蕴涵着一种不甘寂寞和突破藩篱的创造力,才能在传统与现实的撞击中获得重生。
驿动的心蕴藏于真实之中,但绝非唯一定式。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梦幻中却能得到,尽管这只是画中饼、水中月,却能使人得到片刻的欢悦。不过,若想得到梦中的欢悦,总是要付出的。在现实中有时悟不出的哲理,梦中却可以彻悟。这是因为我们
在现实中必须适应环境,与世化同俗,理智的网窒息了我们的思想,扼住了我们的灵魂。只有在梦中进入一种放松状态,被压抑、被拼命潜藏的心理能量方能充分消散,于澄明中进入化境,“庄周梦蝶”便缘于此。人,很难超越时空,也很难超越自我。要想超越自己,必须首先战胜自我。
三毛最终没有战胜自我,于是,三毛选择了一种最高的最终方式,实现了永恒,其实,她是个弱者,因为她最终还是失去了战胜自我的勇敢,陷于与自己拼搏的泥潭里,成为遗憾。
辉煌并不是任何人的专利,但只有驿动的心才能够创造辉煌。同样的道理,残疾也不是耻辱的标致,耻辱不属于真正的英雄。
前行中难免会受伤,你默默舔去伤口的血迹,继续阔步前进,光明就会现你同在。
理想的心境,要与时代脉搏同步,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驿动的心会馈赠你灵性,使我们时时刻刻在不安地躁动,时时刻刻在追求中升华自我的精神世界,愉悦着自我的感官,充实着自己的内心。或许,那进入炼狱般的残酷的煎熬,或踽踽独行在风雨之中的孤独,想腾空而起却苦于翅膀的沉重而烦忧,然而却使我们英姿焕发,驱动我们去捕击,去寻求一条漫长而崎岖的人生之路,去把我们的人生价值化作社会价值,于痛苦与欢乐的剌激、压抑和振奋的体验中完美人生。
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也许,你妆扮不成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你依然可以长成一朵野花或一棵小草,为人类添一缕芳香,增一分活力。
见到满天的细雨,你只要无愧地做雨中飘落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大地;见到延伸的道路,你只需无愧地做石子中平凡的一枚,虽是一枚,却能支撑前进的步伐。见到美丽的花园,你只需无愧地做花朵中平凡的一朵,虽是一朵,却能增添色彩。见到宽广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鱼儿中欢快的一只,虽是一只,却能演绎生机。
求学若渴,医病如灼。吴登清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离开他赖以谋生的钟表修理部,前往镇江的解放军359
这个医讯是吴登清的一位亲戚,一个当时在市委党校工作的亲戚通过他战友和朋友们辗转打听才得来的。当时的通讯极其落后,无法用电话的方式去考证一下消息的真伪。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吴登清及家人把最后的一线希望全都寄托在解放军盐城很美,可是到了江南水乡的镇江时,吴登清发现,镇江比他的家乡盐城还要美丽,不过他没有心情去欣赏镇江城市街头的繁华,他没有心情去游览镇江的名山及众多的旅游景点,他没有心情去品尝镇江久富盛名的江上三鲜:河豚、鲥鱼、刀鱼。镇江的特色数不胜数,酱菜、香醋、小磨香油……“镇江三宝”、芦、柳、竹……风景名胜更是令人心驰神往。然而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因为,他来镇江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军医能给他一双健全的腿,哪怕是拄着拐杖站立起来,他也就心满意足了。他也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359医院,他们希望军医能圆了他的求医梦,他相信部队医院能让他获得站立走路的资格。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鹰是如此,而人呢?吴登清一直在为自己创造条件,做一个蜕变,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
抽穗拔节的痛楚与快乐,羽化成蝶的美丽与忧伤,凤凰涅磐的残忍与希望,也许在那朦胧而清晰的季节中,充满着风涛险阻,充满着痛楚与绝望,但是也许痛楚伴随着欢悦,绝望伴随着希望。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重生。凤凰涅槃是残酷的美,更是希望的美,浴火重生是痛楚的,亦是欢悦的,但这往往是人类难以企及的美,人世间有几个人会替他人背负不快与仇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去自焚呢,很少有人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你即使回答“是”,也无须证明,因为人是不会浴火重生的,人只能在经历坎坷之后变得越来越坚强,人只能在经历痛楚之后变得越来越坚毅。
1982年11月,吴登清在长兄吴登余的护送下,前往镇江359医院。这也是吴登清生平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出远门。吴登余说那时长途车不方便,车次少,价格也高,经过仔细核算他们认为还是坐船比较划算。
哥俩仅带来一百元钱,好在表叔倪达武的部下杨祖基就在镇江359医院,是一位麻醉师,并担任手术室的主任,对部队医院情况比较了解,可以为吴登清提供一些必要的接送帮助。不过他与哥哥吴登余并不想过多地麻烦他。上下船,转乘公交车,奔东跑西,问路摸门,吴登清只能靠他哥哥吴登余背着,趴在大哥的后背上。当时正值夏天,走不多远,大哥就会热汗流淌,湿透自己,也浸透了吴登清的衣襟。但是为了给弟弟治疗,吴登余就是流再多的汗也不感到累。
吴登清那时身体比较单薄,哥哥吴登余背着他一走就是一两站路。俗话说:“路远没轻担!”再轻的东西背着走久了必然会觉得是重负!但是为了省钱,做哥哥的他却怎么也舍不得雇辆三轮车。在他看来,能省下一分一毛钱,对吴登清的治疗就多了一分的投入。有好多时候,身上背着一个残疾人,还会招来一些路人好奇的观望。
“我们不怕别人观望,也不怕别人指指点点,从来都不听别人的品头论足。我们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就因为他是我的弟弟。有亲情鼓舞着他,对吴登清来说也是最好的安慰。”哥哥吴登余如是说。
到359医院时,天色已晚。那天夜里,兄弟俩是在医务所里的走廊度过的,那是个闷热又漫长的一夜啊!吴登清满怀着希冀和祈祷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也在等待将要实现站立的梦想。 第一次住院,就是由大哥吴登余陪护着吴登清在359医院里待了九天。住院期间,吴登余一分钱都不敢乱花,恨不能将一个子儿分两个用。节省着只能勉强让吴登清吃饱,而吴登余却只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应付着自己,有时甚至是忍者饥饿陪护着弟弟。因为,基本的费用必须按时缴付给医院。一旦花多了,出院返家的路费就成了问题。
世界上只有时间是最公平的。一年过去,无论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幼,一概平添一岁,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多么的公平,多么的和谐。所以,时间不可能因为你出生豪门而多送给你一天;也不因为你长得亮丽而让你青春永驻;也不因为你家庭贫寒而把你关在年内。时间稍纵即逝,她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时间在不知不觉之中从我们的身边溜走,正如没有谁能否认河流会在夜色里静静流淌一样,也没有人会否认时间的脚步一直向前。许多事可以重来,唯有生命不能重来。
懂得生活,便学着把这边的灯光拨亮一点吧。吴登清早有精神准备,因而入院之前,他便开始了精神状态的调整。
肢体的残疾,一直困扰着他,十七年的爬行生活谈何容易,屈指算来,他已爬行了一万两千多公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平衡,他爬行得逾加费劲吃力,重新站起来的愿望与日俱增。于是,他向全国各大医院发出了求援的信函,期盼有热心的院方能手到病除,让奇迹出现,还他站立行走的做人的权利。
然而,一百多封求援信件发出后,多数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只有住镇江359部队医院小儿麻痹症矫治中心,给吴登清回了信,后经表叔倪达武多方联系,359医院小儿麻痹症矫治中心终于答应了吴登清的求医需求。 吴登清多年的愁容终于开始舒展,359医院就是他的希望所在,359医院就是他的命运所在,359医院就是他的曙光。只有359医院才能使他获得新生。他不知为自己祈祷了多少次,希望此行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旗帜挂两边……”吴登清只要一想到《智取威虎山》中的唱词,就会想到给他诊疗治病的军医们的形象,想那也一定是同样的情怀。入院之前,他就觉得自己康复愿望已经快要变成现实了,那样他就可以不用人帮忙也能走自己的路了。他们终于来到了镇江359医院,找到了专治儿麻痹的邬华彬专家。
邬华彬,1923年8月生于四川涪陵鹤游坪保和乡,是著名的小儿麻痹症专家,是一位资历深、技术高、业务精的老主任军医,在军内外享有较高的荣誉,他在矫形外科学术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在60年代初,他就担任科主任。全军掀起了大比武热潮时,邬华彬已把科室建设得粗具规模、技术水平、专科特色名列军区之冠,成为全区骨科的中心,他被推选为军区骨科专业组第一任组长。由于他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丰富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领导委派他带领全院大比武尖子进京汇报表演,受到了总部领导及医务人员的众口称赞。70年代,在“文革”中,他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但他敢于坚持真理,坚信党的政策,临危不惧,终于获得新生。当他重新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为我军卫生事业再创辉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80年代后期,全国开展了残疾人康复实施计划,邬华彬当选为全国儿麻研究会会长。在他的带动下,经过广大专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他为大批儿麻后遗症患者的功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高望重、富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年临床经验的邬华彬主任,正是吴登清的主治医师。邬华彬主任和病区的全体技护人员向吴登清伸出了热情而又温暖的双手,这让吴登清感慨万分。可是,接下来的残酷现实,几乎让吴登清求医治病以期早日康复的梦想砸得粉碎,他不知道着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邬主任与其他专家会诊后,初步给吴登清下的结论为:儿麻后遗症患者的医治必须分期手术,是否有把握,目前还不敢肯定,原因是吴登清的年龄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根据现在的情况,已不适合手术治疗了。
听了邬华彬主任和其他军医的一席初诊意见,吴登清仿佛是突遭晴天霹雳,尽管他有心理准备,他还是不愿接受这个无情的事实。吴登清的眼睛湿润了,汹涌着那些怎么也控制不住的泪水。多年的期待顷刻间化为泡影,那份失落,那份沮丧甚至绝望,像刀子一样剜搅着他那年轻的心。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一辆疾驶的车,一路上从未有过阻碍、故障,从没遇到红灯,从不需要绕行,于是他们往往比别人要先到达生命的终点。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一辆行驶的车,时而遇到阻碍、故障,时而遇到红灯,有时也需要绕行一下。挫折就像是一把利刀,让你饱受痛苦;也许却掘出了你生命的新水源。在进入人生的岔路口,你的心态和行为就是引领你进入哪条道路的关键。
以乐观的心去战胜挫折、克服困难,谁都会慷慨陈辞,关键是谁能去从容面对。无数个数不完的夜晚,窗幔上敲打着雨点……
不适宜做手术!
吴登清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如果不实施手术治疗,就意味着他还要无休无止地在漫无边际的人生之旅中继续爬行下去!
吴登清抱着一线希望,鼓足勇气,用双手爬行着来到了医生办公室门口,拦住了邬华彬主任和他的管床军医的去路,跪着哀求邬主任他们:“只要还有一份的希望能站起来,我愿付出百分百的代价去争取。只要还有哪怕一点点的可能,我也绝不能错过了这个机会。我已经爬行了二十年,我不能…..不能……不能再……这样爬行下去了,求……求……求你们快救救我吧!我是相信哪么才……才……才来的呀!……”
眼前的一幕,催人泪下,住院的病人及陪护者们泪水夺眶而出,临床军医潸然泪下,年轻的护士们泣不成声,邬主任的眼睛也红红的,他已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他立即把长跪当哭的吴登清抱进了值班室,认认真真地和吴登清进行了一次长谈,以期使吴登清心里的阴云愁雨尽快地消散。
“孩子啊!你才十几岁,身体又是那么的单薄,我怕你承受不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啊!”邬主任宽慰着他。
“您放心!无论多么大的疼痛我都能忍受!”吴登清的态度斩钉截铁。
“你对分期手术这个医学名词是不太了解啊!所谓的分期手术,就是你要接受多期多次的手术,那种痛苦恐怕是你无法想象的,我们担心你坚持不下来,也怕你吃不消啊!”邬主任心疼地说。
“不!不!不!我一定能坚持下来,也一定能挺得住!老山前线的战士们是我的榜样,我此生做不了军人,但前线战士们的英勇精神,我还是能学习的。保尔·柯察金、张海迪,他们不都是做过多次手术吗?他们长期与命运搏斗,与死神抗争,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他们能克服的困难,我相信我也一定能战胜。他们所能克服的一切,我也一定能克服。”吴登清像一位士兵在向将军请战。
“我们只是看你的年纪小,心疼你呀!”邬主任不无动情地向坚强的吴登清解释着。
“既然是心疼我就请你们为我动手术吧!要不然的话,我将来的人生之路就依靠‘爬’走,这何时是个头啊?难道……那样,你的心就不疼了吗?”吴登清立即接口应答。
邬主任爱怜地看着这位特殊的患者,这个年轻的小吴登清不能让他和他的同事们折服,不能不让他和他的同事们刮目相看。
每个人都在无数次地启程,只要认清了方向,就坦然地往前走。第一次的启程最为艰难,而吴登清此次的启程已不是最为艰难的一次了,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再次的启程,并不意味着无奈和退步,而是为了再次的蜕变。吴登清跃动的心弦,引起了邬主任与同事们的共鸣。
这位吴登清心灵高尚,且志存高远。邬主任与他的战友决心要全力帮助吴登清,要用完整的、系统的治疗方案,给吴登清一个飞翔的翅膀。
治疗方案终于出台了: 牵引!分离!植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需要分为6~7期的时段,每期多要做两次以上的手术。十几次手术下来,至少需要两年以上…… 不久,医院拿着这些治疗方案,征求吴登清的意见,旨在看他有没有决心去接受这场挑战。院方让患者及亲属对病情及治疗方案有知情权,争取患者的配合与协调,这也是医院的常规程序。 吴登清几乎没有一点点犹豫,他催促着哥哥吴登余也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优柔寡断。哥哥早一天签字,他才能早一天接受手术。吴登余怎么会不理解和他朝夕相处了二十年的弟弟登清呢?但是毕竟是有重创的手术啊!因而哥哥还是需要商议有关事宜的,而后便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1982年的 躺在手术台上,吴登清的心情非常激动。他配合着输液、麻醉。他望着主刀医师董中陵,听着他关切地问这问那。无影灯下吴登清的脸色苍白,但眼神特别坚毅。第一次手术,是行两侧骨二头肌延长术。第一次手术进展比较顺利,只在医院里住了9天,并且达到了治疗方案中的预期效果。出院后的吴登清继续按医嘱执行着双侧的压膝锻炼。第一次手术的顺利让吴登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黑暗中的黎明。 “第一次手术很顺利,效果也比较满意,看得出他的心情好多了,性格也好像改变了好多。”哥哥吴登余说,他的弟弟吴登清在来镇江359医院看病之前,心情一直很压抑。他在家里说话不多,其实,他的心比谁都高!359医院对症施治,整个治疗方案科学、规范、严谨,所以吴登清本人及其家人非常满意。 第二次去镇江是1983的3月。这次去359医院接受手术是由吴登清的老父亲陪同前往。3月3日进行第二次手术,这次手术仍然由 时隔四个月,吴登清在表弟徐玉林的陪同下,再赴镇江接受手术治疗。1983年7月11日,由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往返,一次又一次的手术,直到1985年初春,吴登清遵照医嘱,再次来到359医院,接受整个手方案中的最后一项,能否如愿以偿,就看最后的决战了。为慎之又慎,医院决定仍由 毫无疑问,老鹰的蜕变过程是痛苦的,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是要挑战它生命极限的,但唯有经历痛苦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才能使宝贵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执著的老鹰显然不会轻易选择生命的终结,而是选择与命运抗争,用鲜血和毅力书写了鸟类旗手的悲壮与豪迈,所以老鹰是当之无愧的鸟中之王。人,作为大自然的精品、造物主的杰作,是万物之灵,其谋略和智慧远在老鹰之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却相当脆弱,只能沐浴阳光、感悟鲜花、品味美酒、接受喝彩,稍遇坎坷便迷茫困惑,经历风雨就灰心丧气,甚至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因畏惧生活的挑战而选择逃逸,屈辱地接受命运的摆布,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从而用一生的时间在人生的长廊里写满平庸与消沉,留下许多人生的遗憾与凄惨。其实,人与生俱来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具备成就伟人或大名家的内在潜质,只是由于后天对勤奋与懒惰、执著与懦弱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因此,一个人要想演绎人生的精彩、书写生命的壮观,就必须拓宽胸襟,放大格局,拉长视野,有时候必须做出痛苦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突破生命中的茧缚,才能可以重新飞翔,不要因为在飞翔中遭遇暴风骤雨就从此怀疑蓝天彩霞,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从老鹰蜕变的体验中解剖生命的内涵,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吴登清的体会是,人只要把握自身的状态,突破心灵的极限,找准人生的定位,激活潜在的灵感,就可以铸就有价值的人生,领悟有品位的生活。 自信是开启潜能宝库的钥匙。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量无穷,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充满自信,才能开发出埋藏在深处的巨大潜能,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人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丧失自信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是自暴自弃,有的还自轻自贱,从而放弃了努力,没有自信的人,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自强是自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自强,是人生进取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具有自强精神的人,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能进取,自尊自爱,不卑不亢,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 进取心是人生发展永不停息的内在推动力,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激励人们勇于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强烈的进取心可以将你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可以使你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 1985年的春天,是吴登清人生中最美好的春天。这个春天,吴登清拄着双拐站立起来了,开始了他生命中新的航程。是359医院给他了新生,由此,他对医生的崇敬与日俱增,他要用生命挽救生命。 这一年,首开历史先河的民办中医高等教育学院,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刚刚开班,吴登清有幸成了中医函授大学学员。 这一年,当串场河边的依依杨柳,伴着浆声灯影随风轻轻抚动的 时候,一个英气勃勃的身影,手摇着轮椅出现在盐城卫校美丽的校园里。 其实,吴登清心里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吴登清祖籍苏州昌门,他从吴氏宗谱中为吴门当年的名望而感叹。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物质层面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文化层面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吴登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吴文化渊源及历史背景,尤其对先祖吴师机(对发展中医的外治法做出了杰出贡献,故后人尊称他为外治之宗)更是敬仰有加。作为吴氏后人,吴登清把相关先祖的秘方、书籍、手抄如获至宝,精细研读。先祖吴师机,擅长膏药疗法。不但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为人乐善好施,将毕生经验铸就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外治经典《理瀹骈文》,突破了以往医生偏于药饵而轻于外治的惯例,在古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近二十种外治法。如:敷、熨、熏、浸、洗、擦、坐、嚏、缚、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吴氏外治法的应用,开拓了治病的新途径,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膏药疗法不分男女老幼,不影响劳作,花钱少,深受广大劳苦百姓喜爱。吴登清渴望从先祖的经典中受到启发,并虔诚的传承于自己的行医生涯。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吴登清得到一位吴氏贵人的相助,对他行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和王霞还记得:1991年的初春,春雨绵绵。一天傍晚,诊所来了位90多岁的神秘老人,他步履蹒跚,但看上去儒雅多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从江南来探亲的,天色已晚,找不到亲戚家了,想在你家歇个脚,小住一两天,请给行个方便,吴登清和王霞并没多想,看到这样高寿的老人遇到了难处,便没再犹豫就愉快地答应了老者借宿的要求。心想,老人或许一两天找到亲戚也就没事了。吴氏老人在登清家住了两天,不再提寻亲一事,只是对吴登清给病人诊疗时特别关注,但并不多语,让吴登清很好奇。直到第五天,老人提出不寻亲,执意辞行回苏南,临别时,老人笑容满面地对登清说:“以前听说你行医人品好,对病人像亲人,那时只是听说,这几天是眼见为实了。行医之人,贵在医德,你这后生好样的。不瞒你说,我也是行医之人,也是本家,在你家麻烦了你们好几天,我没什么回报你们的,就把送个小包包送给你吧!”说着,老人将一个黄布包包递给了吴登清手上,并叮嘱登清:“你三天以后才可以打开包包看,医术无边,艺无止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三天后登清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神秘老人给他的神秘包包,原来是大大小的医书共19本,其中10册系线装手迹,不仅书艺娴雅,且医术为祖传秘笈,涉及外治法上百种,对民间常见疑难杂症都有病例、专方配伍。吴登清如获至宝,这些书籍是千金难觅的,因为书店是买不到的。 有了中医常识基础的积淀,吴登清在学习上并没感到特别的吃力,只是他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其他同学,只是在一所学校就学,而吴登清同时兼读着卫校和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两所学校的学习,卫校教职员工对他的评价是:学习上的吃苦精神,没谁能超过他;科科均在95分以上,进步幅度没谁能超越他。 1988年,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从全国函授学员中选培优秀生晋京,接受为期一年的理论提高班学习。函授大学这面旗帜下聚集了全国一些名老中医,期间,吴登清不失时机地访名医,拜名家,那些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看到吴登清克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心理压力,学习上如饥如渴,悟性极高,由于他坐着轮椅,又谦虚好学,因而那些名老中医都为他对中医的执著所感动,也很乐意关心他,帮助他,他们既是吴登清的的老师,又成了吴登清的知心朋友。毕业多年后,吴登清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汇报思想、交流感受、请教疑难。 1989年7月,毕业典礼上,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亲自给吴登清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奖品,并得到了崔部长“苏北张海迪”的赞誉。 京城归来,吴登清顺利地领取了行医执照。时任卫生部中医局局长、素有“中医司令”之称的老中医专家吕炳奎,亲自为他的诊所题名———盐城市光明中医诊所。 依稀记着邰丽华无双舞姿间勾勒出生命的华美,那一刻她的倔强与坚定写满了脸颊,她的意志与不屈被写进了人们的记忆。对吴登清而言,虽不能像邰丽华那样站在舞台上为人们展示最美的一面,为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然而,当我们看到数以万计的患者从这里走向康复时,我们感受着他坚强的心灵的同时,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灵魂。他同样是在用灵魂为我们演绎生命的精彩,给我们心灵的享受,舞台有高低,精彩各千秋。 世上什么最美?吴登清的回答是梦想。梦想便是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