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对痛风发病机制的认识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二: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痛风。
三: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引发痛风病的根本诱因。
四: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
中医治疗痛风的优势:
痛风是常见的高发疾病,患病人群集中在中年人群,但是由于现代的各种因素很多年轻人也出现了这种疾病,给患者的关节和身体造成严重的折磨。西药治疗痛风,易导致复发,不能根治,且药物副作用大,不宜长期服用。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少,采取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除湿通络、豁痰开淤,不但可加快减轻患者疼痛的速度,还可降低其复发率,根据患者病情的寒热虚实、湿热轻重、气血盛衰,可以达到长期用药的目的和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