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历书》说:“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大暑的热与小暑相比,更显得蒸郁,人的心情也容易郁郁不舒。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大暑时节防中暑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工作或运动,体内的水平衡容易被打破,会导致发汗机制和循环系统异常而引起中暑。因此,大暑时节,应注意防暑降温。
传统医学认为,热为阳,冷为阴。夏为阳,冬为阴。盛夏酷暑,正是阳盛阴衰,实火亢盛之际,易致人体阴虚阳亢,或虚阳上浮。为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可选择性地喝一些凉茶。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酷热难耐。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阻遏气机。热邪耗气伤津,加上湿邪停留,人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饮用一些具有芳香化浊、化湿健脾、清解湿热功效的清暑凉茶。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更难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此时十分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症状。
大暑是全年气候最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阶段。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即阳气全在身体表面,病邪容易乘虚而入。此时应谨防“因暑贪凉”。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饮食上要注意慎吃冷饮,以免出现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益气温阳的食物如鲫鱼、大枣、胡桃仁等。
起居上,避免过度使用电扇或空调,大暑时节阳气外散毛孔开泄,空调风寒之邪会直入肌肤、筋脉、骨节,若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六腑五脏,对人体之伤害远甚于自然之气。此时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到户外活动,以上午六七点钟最好,此时阳光不强也不弱,以激励自身阳气运行,可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
大暑时节在祛暑清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扶阳。顾护体内阳气,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版权声明:文章编辑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