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3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秋分——“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
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秋分起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
气温渐降从而步入深秋。秋分时节的到来意味着秋天已过去一半了,这时若是不注意养生,
到了深秋,身体就容易出毛病。秋分时节注意养生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饮食清润温润为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补足水分。
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凉、过烫、过硬、过辣、过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
因此,要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藕、苹果、葡萄、百合等。
秋分时节的鲜梨、萝卜都具有行气的功效,可以抵达人体各处润燥。梨尽量熟食,可滋五脏之阴。
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秋分睡眠 早卧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
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临睡前勿吃得太多、吃得太饱,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胃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到睡眠。
防秋郁 缓解“悲秋”情绪
俗话说“伤春悲秋”。秋分节气更容易触发抑郁情绪。中医认为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
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常在心中引起悲秋、
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
否则,“思为脾志,敏感多疑则过思,过思则伤脾。”伤脾则会出现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
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谓“心衰”的症状。
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在能力范围内多活动,要经常晒太阳。适度增加户外锻炼。
秋分养生,宜动不宜静,动起来才能帮助气血收养,且此时空气质量佳,多出去走走既可锻炼了身体,
也能让人神清气爽。除了快步走、跑步之外,多登高远眺也是个好办法,很容易赶走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